易代通工作日志

易代通公司平日业务办理,工作日志记录

« 香港公司做账报税的方式大型互联网公司选择注册离岸公司的原因 »

摆脱日不落的香港

香港是一坐商埠。香港人天生爱赚钱,对政治和文化一向十分淡漠。可是,近几年却一反常态。从前几年的港人对MTR的抗议活动,逐渐演变到中港之间的对骂,直至从去年到今年的香港自治运动,让人吃了一惊。哇,港人的政治觉悟终于醒返!
这个自治运动扛着一面龙狮旗,从港英旗帜脱化而来,隐隐约约透露出香港的过去。它以香港学者陈云的《香港城邦论》为基础,让人匪夷所思。我打开陈云的演讲,很想听一听他的理论和构想。我耐着性子听了一阵,却没能抓住其精神实质。他的演讲很稀松,时常被后台的鼓噪声打断,很难让人感受到理论的严肃性,反而更像美国常见的单人脱口秀。至于内容呢?大部分美化香港人的高尚与文明,如果去掉一些权益的内容,它大概比上海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秀略为高档一点。总之,他的演讲娱乐性比较强,听起来轻松,十分消费。
尽管如此,陈云讲到许多最近港人关心的话题,如“双非孕妇”以及由内地游客引起的中港骂战等,颇能切中时下港人的一块块心病,因此相当能引起港人的共鸣。在这过程中,他的言论尤如一支催化剂,渐渐地炮制出香港的本土文化。文化是为何物?香港对它很模糊,因为香港一直是一片文化的沙漠。
香港的出现是鸦片战争的产物。它是典型的大英帝国开拓海外据点模式:在大陆离岸的岛屿上,进可攻,退可守。翻开以前的“日不落”帝国,这种据点有很多:中国的香港、马来西亚的布吉、加拿大的温哥华岛、西班牙的直布罗陀……在这当中只有香港成为当今的商贸中心。其实,香港的成长与中国的政局息息相关,如果没有中国以前的封闭,大概也就没有香港繁荣的机遇。
香港的经济起飞始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。到八、九十年代,香港的经济在外围利好的带动下一路走高,香港人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。回顾所有发达国家的经济成长都有这么一个过程,一旦高增长期结束,将进入一个平稳的成熟社会,以前那种一代胜过一代的美好憧憬不复存在。到九七回归的时候,香港从原先的发展中社会进入成熟社会的水平。
九七回归是香港的一个重要标志。政治上,它是政权的转换,回归到祖国的怀抱。港人对它心存戒心,九七大限的阴影挥之不去,只能抱着明天更美好的信念进入新里程。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。经济上,九七是香港的巅峰。九七之后的香港进入成熟社会,以前的高增长动力不再。
然而,香港的经济模式仍然是十分单一的房地产为支柱行业。昂贵的房地产逼得香港原先欣欣向荣的制造业纷纷北迁,又把金融服务业里的后勤支持逼去中国或新加坡。由此而来,香港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,生活成本却越来越高昂。香港人以前期盼的生活空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大,生活质量从此以后只是在原地踏步。这一点对我十分直观。改革开放三十年,内地的城市市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许多道路变得面貌全非。在所有的中国城市中,香港是我最熟悉的。在香港,我不会迷路。
但是,香港的街景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随着自由行,越来越多的大陆游客涌入香港,让香港人深切地感受到冲击。过去,香港人一直有一种优越感,但这种优越感却在街头涌动的大陆游客面前不断地被蚕食。于是,大陆人不文明成了保持这种优越感的心理安慰。大陆人小孩随地小便,大陆人大声讲话……这的确有碍观瞻,不得不令都市中产皱眉吐舌。可这些陋习并非不存在于香港本土,充其量不过是不同阶层的人士不同的生活型态而已。在香港上公厕,总能碰到坐垫上又赃又潮湿,这是那些不习惯西式马桶的阿婆蹲在上面留下的。但是香港人很宽容,从来也不会去责难年老的阿婆。我在加拿大看过一个脱口秀,是一个华裔女孩嘲笑自己的广东话母亲在公众场所大声叫嚷---可见这是所有的中国人的不良习惯。
最近,港人把大陆孕妇称为“蝗虫”,担忧涌入的双非孕妇占用了香港的资源,更觊觎香港的福利。其实,香港并非是福利社会,哪来福利可言?首先,这些孕妇没有香港身份证,她们使用的服务都是自掏腰包由私立医院提供。这些内地的中产人士早已衣食无忧,计划生第二胎。在他们的算盘里,与其在内地罚款廿万元,不如把这笔钱用到香港去生小孩。
对香港政府而言,何乐而不为?首先,每生一个小孩就为港人提供了廿万元的赚钱机会。不错,小孩出生之后是会有香港出生证,办理香港出生证公证,还可以有香港身份证。可是,这些小港人的内地父母并没打算住在香港,也没时间把宝贵的时光耗在香港。而且,香港的生活成本如此昂贵,在内地可以生活得十分优越。香港的人口呈负增长,这些意外的新生儿正好补上空档。许多新界的官立小学收不到足够的学生。深圳海关有一个奇怪的现象:小学生住在深圳去新界上学。尽管如此,许多大陆家长并没有把这层福利放在眼里。香港的中小学教育体制继承殖民传统,好学校为私立,大部分中小学都是私立学校,只有少部分为官立。
作为国际大都市,香港一直很开放,港人也一直很宽容。港英时期,香港接收了一波又一波的偷渡客,打黑工更是稀松平常---这种宽容的背后是欣欣向荣的经济。然而,近年香港的经济在紧缩,严峻的现实不得不令港人的观念发生重大的转变。的确,香港的楼价屡创世界记录,而年轻人的工作机会却不如以前多---这些都让港人感到前途一片渺茫,沉浸在《香港已黄昏》歌词里。在现实的面前,港人变得谨小慎微,常常触目生怨,觉得资源被别人占用,文化这个陌生词成了最方便的借口。
常言道: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。香港的现状就是这么一个窘境。九七回归时,中英签定《基本法》,以保证五十年不变,是谓香港繁荣的信心保证。于是,从那时起,香港的政体与社会构造被当成金科玉律固定下来。孰不知,从那时到现在短短的十五年时间,世界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:从美国的金融危机,到欧元的危机以及中国的经济变化,每一项都与香港息息相关。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在面对日益变化的经济形势进行不断的调整。港商素以头脑灵活应变取胜,然而现在纵观世界各地,唯有香港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出现。
香港的经济以房地产为支柱,香港的房地产商因此成了五十年不变的最大赢家。香港的三大雇主为政府、银行和房地产。其实,前两家都被房地产供养起来;房地产绑架了整个香港,香港的一切运作不得不以其意志为中心,它令港人迷失在高耸的港式铅笔大厦的惯性里。
美国的金融泡沫要破,而且美国人十分努力,像挤脓疱一样挤干净,以便尽早进入经济循环的下一过程。中国意识到房地产高企的严重后果,也努力采取措施过枉矫正,尽管效果有待观察。只有精明的港人失算,把房地产的泡沫包装成矫情十足的“本土文化”,这种本土文化氛围令人恍如置身于房地产商布置的精美售楼处。其实,香港的中产阶级很是无奈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日益缩小的空间。五十年不变的誓言尤如一道紧箍咒,令他们不得动弹,只好陪着房地产大佬们玩一道本土文化的彩虹。
港人素来相信风水,也许,这就是香港的风水。在过去几十年里,它的确很不错,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里要风有风,要雨有雨,吸足了精华。然而,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。谁又能保证风水总是停留在此处?如果不能顺势积极进取,那么只能加速地走向边缘,再回复成宁静的港湾。如果这是港人心灵所追求的,那也实在无可厚非。
 

  • 相关文章: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日历

最新评论及回复

最近发表

Powered By Z-Blog 1.8 Walle Build 100427

Copyright YiDai Your hkbvicorp.com. Some Rights Reserved.